5月8日,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,同時發布汽車投訴情況專題報告。據統計,一季度共受理消費者投訴304159件,同比增長6.59%,解決238499件,投訴解決率78.41%,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4639萬元。根據投訴性質,售后服務問題占37.23%,合同問題占25.53%,質量問題占18.09%,價格問題占4.90%,虛假宣傳問題占3.94%,安全問題占2.54%,假冒問題占1.26%,人格尊嚴問題占0.76%,計量問題占0.63%,其他問題占5.12%。與2022年一季度相比,售后服務與價格問題投訴比重上升較大,質量與人格尊嚴問題投訴比重下降較多,其余類投訴變化幅度較小。
汽車投訴情況專題報告則顯示,新能源車投訴較多,單方面“鎖電”、宣傳續航里程與實際續航里程不符、加價提車等問題困擾消費者。
質量問題:單方面“鎖電”損害知情權
傳統燃油車的相關投訴主要有:一是與車輛安全相關的質量問題。如巡航定速功能故障、發動機或變速箱故障、剎車失靈、發動機漏油、車輛自燃等。二是與部件壽命相關的質量問題。部分品牌汽車為降低生產成本,對部分零部件進行減配,但使用壽命顯著降低,一些部件甚至剛過質保期就損壞。三是與駕乘體驗相關的質量問題,如中控觸摸屏失靈、倒車影像延遲、倒車雷達失效、天窗漏水、車輛抖動、低頻異響等。
新能源車的主要投訴有:一是新能源汽車電池故障。如行駛中續航突然斷崖式下降或動力電池突發故障斷電導致“趴窩”,車輛行駛、充電或靜止過程中突發自燃等。二是未經消費者同意單方“鎖電”。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為降低電池使用安全風險,在未告知消費者情況下,通過遠程升級系統對消費者車輛的充電功率、放電功率或電池容量進行限制,導致車輛充電速度下降、動力減弱、續航縮短。三是智能輔助系統相關問題。如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失靈、主動剎車遲鈍、中控黑屏死機、感應雷達和攝像頭等傳感器失效等。四是剎車失靈問題,引發重大安全事故。
銷售問題:宣傳續航里程與實際不符
部分企業為了吸引消費者,在廣告、宣傳材料中夸大宣傳或隱瞞汽車的性能、功能、價格、優惠等信息,誤導消費者。一是新能源車普遍存在宣傳續航里程與實際續航里程不符問題。二是車輛配置與宣傳不符或超前宣傳。一些品牌汽車在官網或4S店宣傳具有遠程智能泊車、高端芯片、碰撞預警或L3級自動駕駛等功能,但消費者實際購買車輛并無相關功能、配置或功能尚未上線。三是銷售承諾不兌現。如銷售人員為提升業績,隨意承諾誘導哄騙消費者購買汽車,事后又無法兌現此前承諾引發糾紛。